品质筑基、市场验证:央视报道东北大米品牌小禾清风“定制农业”成效
10月11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-2《天下财经》栏目在“关注秋粮生产”系列报道中,重点关注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的“定制农业”模式。报道显示,作为该模式的实践者,菁芒农业与其旗下独立大米品牌“小禾清风”构建了“订单种植+全链品控”的产业闭环,不仅为当地种植户带去了“增产又增收”的切实效益,更成功将这一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,推动东北大米走向全国。

(图:CCTV-2《天下财经》栏目报道画面)
订单保障,让农民吃上“定心丸”
报道中,汤原县种植户王德明正在收获他的750亩水稻。在与菁芒农业合作社、小禾清风合作社签约后,他告别了往年“愁销路、愁价格”的困境,迎来了实实在在的增产与增收:“亩产1200斤左右,比去年每亩能增产100来斤。我们有订单,他们还给加价,一斤能加1角到1角5分。”

(图:CCTV-2《天下财经》栏目报道画面,汤原县种植户)
这一“增产又增收”的真切景象,直观体现了“定制农业”的核心优势。该模式通过订单式生产,推动农业生产由“种什么卖什么”向“要什么种什么”转变,为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保障。
全链品控,铸就品牌核心竞争力
“定制农业”的成功,不仅在于保底订单的销路保障,更在于对农产品品质的全程把控,这正是该模式实现“好米卖好价,好价促增收”的关键。“从种子的统一到肥料施用的统一,到低温仓储再到精细化加工,保证了稻谷和大米的品质,每亩带动农民增收200元左右。” 菁芒农业总经理王双立在报道中阐述了背后的品控体系。

(图:CCTV-2《天下财经》栏目报道画面,菁芒农业总经理王双立)
这套品控体系的成效,在其旗下大米品牌“小禾清风”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具体体现。据了解,该品牌将这一体系细化为从田间到加工的管理标准,在种植端,通过统一采用菁芒农业自有知识产权“星粳1号”与“星粳10号”稻种,经筛选、去杂去劣提纯后仅选用出芽率92%以上的稻种,在选种环节确保能够收获理想的品质;同时,采用菁芒农业自主知识产权“禾馗一号”免追肥,种植期间严控施肥比例及方式,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,从源头确保稻米品质纯正与营养均衡;在产后环节,则依托精准控温控湿的仓储加工体系,锁住大米的新鲜与食味。 这套环环相扣的标准,共同构成了小禾清风大米品质稳定的基石,并成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。

(图:小禾清风种植基地水稻收割场景)
从区域布局到全国市场,销售网络稳步构建
坚实的品质,最终需要通过市场来验证。据小禾清风品牌创始人王瑞宇在报道中介绍,凭借稳定的品质优势,“小禾清风大米已成功进入山东、河南、上海这些地方,销售额也是去年的2至3倍。”

(图:CCTV-2《天下财经》栏目报道画面,小禾清风品牌创始人王瑞宇)
这一销售表现,与其清晰的渠道拓展路径相呼应。第三方信息显示,在小禾清风第一家品牌旗舰店所在地沈阳,小禾清风已建立超过180个销售终端,形成了稳固的本地基本盘。以此为支点,其全国化布局正加速推进。据了解,在8月举行的“小禾清风定制农业溯源开放日”上,品牌与山东、云南、贵州、河南、上海等多地的城市合作伙伴达成了战略合作,使其渠道网络逐步从东北地区向华北、华东、西南等多个区域市场延伸。
在渠道拓展之外,市场活动也成为其提升品牌认知的另一大着力点。今年国庆期间,小禾清风在上海举办了两场线下推广活动,通过融入艺术展、音乐节等潮流场景,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,并收获“米香浓郁、口感软糯”等积极反馈,被视为其打破地域认知、推动品牌形象年轻化与时尚化的一次有效尝试。

(图:小禾清风上海线下推广活动)
实践与战略同频,探索与前景共振
小禾清风从东北走向全国的历程,印证了其“品质为基、市场为纲”策略的可行性。而企业的探索,正与更宏观的战略形成呼应。黑龙江省已出台的《推动全省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中,明确将稻米定制作为发展主导。目前,全省已有300多家定制农业主体。这意味着,小禾清风所践行的“定制农业”模式,正与省级战略同频共振,其发展前景备受期待。

(图:小禾清风种植基地水稻收割场景)
纵观小禾清风的案例,其启示在于将“定制农业”从一种生产组织方式,延伸为一条贯通“品质管控、渠道建设、品牌营销”的市场化路径。这套以品质支撑渠道、以声量反哺产地的模式,为众多谋求转型的粮食主产区,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与参考的现实样本。
编辑: